关于优化社区治理的建议?xml:namespace>
民建安庆市宜秀区会员
民建安庆市调研委副主任张时玲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和缩影,社区治理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工程。加强社区治理,是提高居民文化素质、生活素质,维护城市社会稳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在社区治理实践中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初步实现了政府依法行政管理与社区依法自治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利益冲突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转型时期,承担着社会治理使命的城市社区,受传统街居管理路径和居民素质的影响,在社区治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当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社区职责不明,社区治理行政化色彩浓厚
社区集公共服务与管理提供者、居民自治和社区服务的组织者于一体,居委会同时承担的双重责任,造成了居委会在角色上的矛盾和冲突,居委会只有在加强社区管理与推进居民自治之间走钢丝。城市社区治理的目标是以人为本, 为社区居民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应当给社区较大的自治空间。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社区行政化管理模式、政府对社区工作的过多干预, 导致当前城市社区管理工作行政化色彩仍然非常浓厚,客观上妨碍了社区基层民主自治, 使社区管理带有浓厚的政治性和强迫性。另外, 社区权责不明、功能错位,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本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功能。很多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功能或者本应该由市场承担的职责, 现在交由社区来承担。
2.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社区治理的效能低下
在当前城市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中,作为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委员会这“三驾马车”,分别从社区治理、自治治理和专业治理的角度,从事着社区的管理与服务。由于城市社区这三种不同的治理主体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利益和不同的治理原则与路径,这些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区治理效能的低下。
3.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缺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衡量一个社区是否健康发展,是否良好运行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然而,我国的社区建设尚处于初中期阶段,居民参与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无论是参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选举还是参与社区中公共事务的治理都体现了社区居民参与程度的不足。
同时,社区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其交往需要基于某种共同心理认同与归属感。正是这种能够有效负载群体的共同心理认同与归属特性才使得社区能够作为现代城市中具有凝聚力的独特区域单位。目前,城市社区特别是新建社区和“过渡型”社区的居民,普遍缺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认同与归属感一旦缺失,社区的共同纽带就将断裂,只能依靠表面存在的一些组织机构来维系处理可能涉及到群体利益的事件,较为严重地影响到社区治理的基础。
4. 社区人才严重匮乏,难以适应社区治理的新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力资源“下沉”基层社区的动力基础与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我国社区社会工作者严重不足,社区人才总量缺乏。一方面,城市社区依然存在着不少街居干部由老、弱、妇组成的状况,已不能适应社区治理的新需要,迫切需要文化层次较高,经过专业培训,懂得现代社区治理,熟悉市场经济的社会工作者等各类人才来充实城市的社区治理工作。另一方面,许多青年人不愿意到社区工作,即使是那些通过“一居一大”等方式到社区工作的大学生们,也只不过把社区作为自己的“跳板”,很少有安心社区工作的。即使有一部分年轻人来社区工作,但他(她)们的工作状态、工作能力,还无法满足当前我国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新要求。
5.社区服务机制不健全,社区服务难以满足居民需要
社区服务是社区治理的关键。目前我国一些城市社区服务系统已经初步建立,但无论在服务的内容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与社区治理以人为本的目标相差甚远。而在另一些城市, 社区服务机制尚未确立, 社区服务的意识仍十分淡薄,一些社区居委会对社区的管理还停留在公共绿化、安全保卫、清理垃圾等原始的社区服务上,致使社区行政管理手段单一、缺乏科学性。大部分的社区居民认为,社区作为基层行政机构“只收费,不干活”的现象严重,尤其当社区内出现练歌厅扰民、道路变成停车场、社区庭院占道经营、私建乱建等现象时,社区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管理,即使社区对类似问题以告知等手段进行了管理,但仍呈现出随机性大、持续性低等特点,不能做到持续性的跟踪检查。
二、社区治理的优化路径
1.实行社区工作准入机制,减轻社居委工作负担
为解决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明显的问题,对各部门向社区延伸下移的工作应实行准入制度。属于政府部门和单位承担的行政性职能和自身应完成的工作,不应该转移给社区居委会,而且不能以行政命令方式向社区居委会直接分派任务和下达指标。职能部门如需社区协助开展临时性工作,需提出申请,并经当地社区办批准后统一下派到相关社区。
2.明确工作职责,构建和谐的社区治理格局
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公司)三者的关系。业主委员会是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全体业主实施自治管理的组织;物业管理机构的基本属性是服务性企业,它经营的领域应是对物业及其配套设施(诸如卫生设施、绿化建设、车辆停放等)的维护与管理,对社区安全的管理;而社区的文化建设、家政服务、社会治安、拥军优属、特困群体的救助等功能应归位于社区居委会。社区三大组织只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互助互动,相得益彰,才能使社区治理步入有序、健康的发展轨道。必须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努力形成社区业主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物业公司三者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各司其职的社区合作治理新格局。
3. 营造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度
社区好比一个大家庭,良好的社区要靠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共同管理才能实现。为此,必须积极拓宽居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如通过“业主管理委员会”、“社区事务咨询委员会”等机构,让居民表达自己对社区建设的要求和建议,加强对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合作;通过社区的娱乐设施及文化活动,如“家庭读书活动”、“文化角”、“广场文化”、“社区文化节”等,来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陶冶居民的思想情操,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友谊。还可以通过建立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加大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提升居民的公益精神和奉献精神。强化社区参与,以社区参与带动其他,培育群众性服务组织和团体,发展各种社区服务组织,最终使社区建设回归其民主性质。
4.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社区管理工作质量
社区工作的推动主要由社区工作者的实务活动来体现,因而社区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决定着社区管理工作的质量。针对目前基层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不高、非专业化等问题,我们应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工队伍。定期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人员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创新社区工作上挂下派、横向交流、脱产学习深造等培训机制,提高社区人员政治、经济待遇,在评先、评优、公务员招考等方面向其适当倾斜。
5.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建立社区服务站,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公共服务站是政府在社区设立的工作点和服务平台,可以为辖区内的居民直接提供劳动保障、社会事业、综合服务等全方位的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公共服务站可以下设社区管理组、社区服务组和社区保障组,直接面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受理各类行政事务,同时接受社区党委的领导和居委会的监督。可以以社区服务站为基础,大力推行“菜单式”、“一站式”服务,以努力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的便捷化、科学化、标准化、人性化、品牌化。
同时,应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大力培育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壮大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特别是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建立起一支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组成的素质较高的社区服务队伍,实行专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共同协作的活动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快捷和周到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