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民政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确定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的通知》,我市名列中央财政支持开展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28个地区之一。2016年全市共投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资金,2065.1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投入1295.5万元。
安庆目前针对老年人居家养老已经开展了老年人能力评估、老年人基本数据信息采集录入、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及运营等活动,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93.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63%.其中城区老年人口14.7万人,占城区总人口19.8%。全市老年人口中,健康老年人79.5万,占比85.2%,需要日间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10.1万,占10.8%,需全托护理的失能失智老年人3.7万,占比4%。安庆作为经济不发达的中小城市,由于经济原因及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除去部分高能失能老人入住公立或民营养老院之外,大多数老年人养老方式都是选择以居家养老为主
一、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养老政策出台的居家服务和救助资金,主要针对一部分特定困难家庭老年人(低保、残疾等)的急难问题,但是对于占绝大大多数的普通居家老年人,没有得到确定的实惠。例如大观区大观亭社区有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口 1159 人,仅有55人享受政府的200余元的居家护理补贴。
二)、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或日间照料中心行政化管理,没有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的配套资金,导致很多处于闲置状态,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全区178个社区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119个,覆盖面积为66.8%,配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面积71250万平方米,年服务超过30万人次。但是通过社区实地调研发现,许多老年活动中心或日间照料中心处于闲置或挪作他用的状态。以我市陈家墩社区为例,该社区现有人口11936人,4037户,60岁以上人口2600人,社区设立有老年活动服务中心,但是没有配备专业的服务人员,也没有足够的专项资金用于开展老年居家服务工作。
三)、目前我市社会化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主要依靠志愿者队伍,虽然每个社区都登记有大量的志愿者队伍,但就实际情况看,由于我市还没有健全完善志愿者激励和培训机制,志愿者难以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力军,也不能确保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发挥长效作用。
二、引进智慧化养老新模式,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引进智慧化养老概念,为老年人提供“触手可及”的智慧养老服务。
智慧养老的概念就是借助物联网全面感知、传送、及时处理等核心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从而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帮助、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及社会支持服务等功能的新模式,“智慧养老”的最大受益者,将首先是那些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物联网技术的引进,将现有养老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根据不同老年人的需求提供全方位、无时无刻的养老服务。尤其是那些‘管不到’“无人管”的老人,一部电话、一套感应设备、一个信息整合平台就能将他们的情况详细掌握。信息化手段极大地延伸养老服务供给的广度与深度,改善了养老服务供需的矛盾。
二)、引入市场机制,依托专业化社会组织的方式探索养老新业态、新模式。
近年,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通过依托专业化社会组织的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不同的综合养老服务,探索出了一批口碑好、连锁化发展的养老新业态、新模式。
例如上海某社区从2014年起,就为高龄、独居、孤寡老人配置了一套“居家宝”,设备包括人体感知仪、煤气探测器、烟感探测器、紧急按钮和主机等,实现24小时感应和远程控制。。倘若没有长期待在家中的老人的诉求如何满足?对其远程监管照护如何实现?老人在家中发生意外,系统就会报警,平台会在第一时间联系到老人家属,或者所在社区从而为老年人的紧急救援提供安全保障。费用采用由政府对企业的补贴、个人及家庭支出相结合。在上海试点地区,个人承担部分为每月三到四百元钱,在居家老人和家庭承受范围内,解决了居家养老的实际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进一步健全完善志愿者激励和培训机制,让更多更专业的人成为居家养老志愿者,成为智慧化养老的有机力量。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向发达城市借鉴、学习,引进智慧养老模式,有效地整合各方力量,配置专业服务团队,合理开发利用社区基础设施,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使老年人在家里就能享受到包括医疗护理、健康娱乐及慢病管理和健康监护等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