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内容信息页

构建全民创业的文化支撑体系

发布时间:2016-07-30 11:48:24  点击::  来源:民建办公室  作者:管理员

构建全民创业的文化支撑体系

提案人:安庆民建秦祥银

创业是发展之本,发展是创业之基。全民创业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对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已迈上新的发展起点支撑经济增长的体制、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能量与日俱增,推进全民创业,正是使这些内在能量加速释放,尽快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现实动力、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全民创业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全民创业是面向全体人民群众的,鼓励全民创业就是鼓励人们抓住市场机会,以能力为基础获取、整合资源,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并最终实现新企业的创立、成长。

1、全民创业是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力量

一国或一地区发展的最根本动因不是储藏丰富的物质资源,不是充裕活跃的金融资本,也不是原有的历史基础,而是民众的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大力倡导全民创业,激发来自民众、植根基层的原动力,将蕴藏在人民内心深处的创业激情调动起来、开发出来,才能缩小我们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2、全民创业是发掘民资民力民智的重要途径

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主要源于民间投资。依靠政府投资发展经济的模式已成过去。充分挖掘民力,启动民资,是有效地打造区域经济的综合优势最为现实和直接的途径。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发掘民资、民力、民智,必将对区域经济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3、全民创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创业,不仅能为创业者自身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同时还为社会创造了成百上千的劳动岗位。就业靠创业。只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激发各类未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积极而浓厚的创业氛围,就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构筑全民创业的文化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全民创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首要的任务是构筑全民创业的文化支撑体系,创造创业所必需的文化条件,以开放的文化之力凝聚发展的强劲动力。

1、大力培育创业文化,营造与形成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

实现全民创业,必须树立“思创业、谋发展、创大业”的创业观,营造“尊重创业者、敬仰成功者、宽容失败者”的社会氛围,培育以求真务实、诚实守信、敢闯敢冒为重要内容的创业文化。

⑴大力宣传弘扬创业精神,使创业精神深入人心,促进全社会创业氛围的形成。倡导“劳动致富、创业光荣”的新风尚,激励人们争创业、创大业,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创业、尊重创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投身创业、服务创业的浓厚氛围,树立人民干事创业、开拓进取、奋力崛起的良好形象。

⑵塑造创业英雄和创业楷模,给创业者提供示范和榜样。重点要集中宣传各地全民创业的生动实践和先进典型,调动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创业实践的积极性。

⑶实施创业资助政策,对各种条件相对较差的创业者,不仅要加以鼓励,更要给予经济资助。

2、加强创业教育与培训,为全民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创业成功率与创业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开展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社会成员的创业能力,为全民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在正规学校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

基础教育要为学生打好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创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业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需求、关注职业生活、了解自我潜能,并形成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

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创业教育应采取渗透模式,可以在各门学科中有机渗透创业教育,在强化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前提下,选择教材篇目和章节与创业教育有机联系的知识点,有目的地进行恰如其分的创业教育。可以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参观访问、建立兴趣小组、开展模拟性创业实践活动,还可以利用劳动技术课、假日实践活动等,增加创业教育训练等等;寓教于乐,激发学生乐趣,引导学生的创业意识,开发和养成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和习惯。

    在社会教育领域构建创业培训制度

    政府可以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当地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其它社会培训机构建立创业培训基地,面向有创业意愿和一定创业条件的人员开展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创办企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方法,充分发挥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作用,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

实施创业孵化工程

政府应帮助企业与省内、国内的技术研究部门牵线搭桥,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政府应大力实施创业孵化工程,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为创业企业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可借助其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以多种方式为各类创业者提供服务,建立各具特色的孵化基地,为创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政府可以建立创业者培训基金,选派部分优秀创业者到高校进行深造,提高创业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尽快实现由创业者向企业家的转变。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建国会安庆市委员会 2005-2016  皖公网安备 34080202000390号 皖ICP备20000392号-1

地址:安庆市东部新城综合写字楼辅一楼四楼东  邮编:246003

电话:0556-8793605 8793602  邮箱: aqmzjgh@126.com  QQ: 13905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