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的老年人口占比逼近17%,老龄化程度超过全国15.5%的平均水平,社会抚养压力较大。但我市养老机构解决的需求仅约4%,老年人口仍主要依靠居家养老,养老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下形成的“421”家庭往往不堪负担。在养老形势的步步紧逼下,我市现有的“养护医”资源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养老迫切需求,加快推进“智慧养老”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市社区养老服务业现状
1.社区养老需求巨大。 安庆地处内地,受传统观念影响,多数比较认同居家养老,而且安庆市每百位老人仅约2张养老床位,供需矛盾决定了只有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才能实现普惠型养老。
2.家庭养老功能呈“弱化”趋势。 由于计划生育、家庭小型化,形成许多“空巢”家庭或独居家庭,给家庭养老带来不便。
3.社区养老难以“产业化”。 养老机构是高投入、低产出,不同程度存在专业护理人员难招、房租贵、人工贵、物价贵、运营成本高昂、贷款难、限制多、享受政策难、补贴难、赢利难等问题,使得一些社会力量或个人望而却步。
4.社区养老服务“简单化”。 目前我市大部分社区开展养老服务的,往往限于设医疗中心,添健身器材,适合老年人的服务较少,社区居家养老的信息化服务也滞后。
二、建立居家“智慧养老”平台的建议
根据我市养老行业现状和人口变化趋势,在机构远远不能承担照护,传统居家养老的功能也在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建议民政部门牵头加快推进“智慧养老”建设,联合卫计委、科技局,结合我市建设“智慧社区”的工作,通过加强与中科曙光、科大讯飞等智能领军企业对接,运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有效整合居家养老的“养护医”资源,将政府发现公共偏好和获取资源的优势,与市场和社会组织生产及递送服务的优势结合起来,为市民居家养老提供优质便捷的“智慧养老”服务:
1.广泛开展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创建。发挥安庆市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成功入选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名单的带动作用,积极打造城区养老“十分钟服务圈”,有计划的发展优质养老服务管理资源,支持专业化连锁经营和公办民营,以竞争性磋商方式采购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权,打造关注老人护理保健、养生养心、康复医疗的连锁化、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化的“智慧养老”产业平台。
2.发挥社会办养老机构灵活、高效的优势。针对不同层次养老需求,鼓励民间依托社区开办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康复中心等多样化养老服务机构,把居家“智慧养老”服务作为业务增长点和重要发展方向,主动服务广大老年市民。
3.“养护医”资源互动。加快构建基于GPS定位和通信网络的社会化“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手段,依托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通过建立以街道社区服务网为核心的“智慧养老”平台,整合社会机构资源,形成居家医护机构群。医护人员资源整合,与线下签服务合同的社会机构进行平台关联。
4.“养护医”需求互动。综合运用国家的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政策和金融倾斜、优先供地等措施,吸引和扶持有实力的养老机构、科技公司投资建设居家“智慧养老”平台,提供养老信息化服务,破解老龄化带来的“养护医”难题和信息化滞后问题。通过平台整合,将居家老人进行分类管理,供老人和家属自主选择居家医护服务,也可作让系统出服务安排;记录服务状态;接受满意度评价,业务主管部门实施规范管理。
5.建设养老综合信息数据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完成城区老年人的基本信息采集、录入。建设市级养老综合信息数据平台,将社区“养护医”服务志愿者纳入“智慧养老”平台资源库,通过平台双向选择。还要设置“时间银行”账户,既对志愿者有量化标准,同时年轻老人也可以在若干年后从“时间银行”中支取服务时间,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用、老有所乐。
6.扩大用于社区养老补贴的资金来源。进一步完善和推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资源共享、服务互补、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扩大困难老年人养老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补贴标准和服务质量。对处于起步阶段、确有困难的社会办养老机构“可使用失业保险结余基金支付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补贴”。安庆市全年通过销售福利彩票筹集社会福利资金近2亿元,也可用于社区养老补贴。